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 详情

南通崇川:用“绣花功夫”治理背街后巷,畅通居民回家的“最后一公里”

来源:崇川区委网信办    时间:2023-04-21 15:15:37

城市的背街后巷,是城市的文明和肌理所在,也是市民回家的“最后一公里”。一座文明宜居的城市,光鲜亮丽的“面子”要有,整洁舒适的“里子”更是不可或缺。

背街后巷是一个城市的“毛细血管”,是一个城市温暖的“里子”,为让城市更有温度和“烟火气”,更加干净且整洁,南通市崇川区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推动背街后巷精细化整治提升工作。


(相关资料图)

群策群力“会诊开方” 实现一场“不打麻药的微创手术”

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就坐落在崇川区新城桥街道城南新村社区,医院在“家门口”无疑大大方便了周边居民看诊就医,然而随之而来的堵车问题也让人十分头疼。医院边、小区里的大街小巷上,每日就诊人群和小区居民交织,尤其是医院东边的城南中心路,人流量、车流量大,随处可见乱停乱放的车辆让本就狭窄的街巷“不堪重负”,交通拥堵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

“尤其是从早上六点到中午十一二点,机动车一直能堵到东边的红绿灯路口。”新城桥街道城管办工作人员陆龑介绍,“多年来,道路从双向通行变为单向通行,到现在连单向通行都几乎困难。一旦堵起来,非机动车也寸步难行,十几二十分钟的原地等待都是‘常规操作’。”

2022年7月,作为新城桥街道背街后巷改造提升的代表性项目,城南中心路改造工程正式启动,为缓解停车难、行车难问题,由南通市城管局牵头、崇川区城管局配合、属地街道落实市第三人民医院周边停车堵点治理试点工作。

维护生活形态、降低出行不便,这场“不打麻药的微创手术”如何实现?纵观城南中心路改造全过程,民生优先、精细提升的细节处处可见。

清除道路原有停车位,重新调整划设道路标识标线,同步设置隔离桩,为拥堵时非机动车的正常流通开辟“安全通道”。此外,在附近施划非机动车车位,并安排专人进行停车引导,非机动车乱停放的问题得以解决……随着一项项繁琐细致的问题得到有效梳理,一个个治理“金点子”诞生的背后是多方协作,群策群力的成果。

“短短300米的城南中心路,改造前我就走了上百次。”城南新村社区党委书记张杰说,上百次的探访,源于对治理方案的反复考量,最终确定“微改造”,通过微扰动、低冲击的“绣花功夫”实现改造提升。带着这样的改造理念,新城桥街道借助区政协“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平台,采取“四方议事团”议事模式,组织各方为城南新村中心路拥堵问题“会诊开方”,拿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

以城南中心路为范例,微改造的治理方式,在便民利民不扰民的前提下,建立了“治理样板”。2022年以来,新城桥街道按照“城南模式”,分期分批共对5条背街后巷进行了综合提升。

“见人见物见生活” 精细“绣花”促进街貌提升

早晨7点,永怡路的兰州拉面店门口,店主马明祥把车停进车位后就开始了门前区域的清洁工作。

“街区现在这样干净整洁的环境,在以前想都不敢想。”马明祥说,他店铺所在的永怡路街区,基础公共设施破旧、居民生活不便等老城区的通病,在这里格外明显。“抬头‘蜘蛛网’,低头怕摔跤。”谈及过去,马明祥记忆犹新,“沿街店面机动车、非机动车停放秩序混乱,小餐饮店收集碗筷的框子随意摆放在店铺门口;下水管道年久失修,油污堆积严重下水困难经常造成管道堵塞,给沿街店面乃至楼上的住户都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商铺业主长吁短叹,周边居民叫苦不迭,永怡路街区治理工作迫在眉睫。2021年起,唐闸镇街道整合街区资源,汇聚先锋引领力,形成党建引领、“社区、商户、群众”三方联动的“一引领三联动”治理新体系。

“以前城管一来我就头疼,全年到头全是整改项。”马明祥笑着说,“现在我也是‘持证上岗’的正规军了。”

马明祥口中的“持证上岗”,正是唐闸镇街道以考核激励点亮街区治理的创新实践。“沿街商铺业主是开展街区治理的‘主力军’,以往却面临不发动、不主动等困境。”唐闸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韩东洲介绍,街道通过量化管理机制吸引广大商铺业主共同参与街区建设。

化“游击队”为“正规军”。根据街区经营业态,街道将沿街111家商户分成餐饮类、零售类等5大类进行管理,形成5张考核清单。同步分类制定门前三包等8大项目文明标准,采用“日巡查、周提醒、月打分、季考核”方式量化管理,每季度评选“红旗商户”、按年度评选“星级文明商户”。目前,已评选季度红旗商户18家,年度五星商户2家、四星商户4家、三星商户6家。

变“无规矩”为“有章法”。社区“大党委”牵头组建服务队伍,带动在职党员、发掘商户中流动党员、组织好社区党员开展服务,累计发现并整改问题120余起,开展街区巡逻50余次。值得一提的是,街区内永怡路移动营业厅的“怡动驿站”也被打造成为“快递小哥”等户外工作者的移动“休息站”。

“以服务为核,街区样貌在‘全民参与’下得到提升,店铺经营者有了展示舞台,我们的居民也能从方方面面中获利。”怡园社区党委书记陆国庆说。经过2年多治理,道路一尘不染、车辆摆放整齐、墙面彩绘出新……在文明、文化的双重点缀下,永怡路街区的烟火气息日趋厚重。

以“心”焕新 家园在常态长效中温情守护

“有了太阳能路灯,回家的路又亮了起来,晚上出门安全多了。”“可不,这些路灯晚上自动点亮,白天自动熄灭,只要有光线就可以充电,相比传统路灯更节能、更环保。”晚上6点,天还没有完全黑透,陈桥街道天玺花园的背街小巷两侧亮起了一盏盏崭新的太阳能路灯,居民正热烈讨论着“被点亮”的温馨回家路。

小小一盏灯,彰显的是一座城市文明的温度。照亮的,不止是短短回家路,还有居民群众的内心旅途。近年来,崇川区陈桥街道以全面打造“路平水畅、墙美线齐、灯明街净、城绿巷通、文明有序”的城市背街后巷品质为目标,持续推进文明城市长效管理工作,为辖区群众营造良好的出行与居住环境。

“提升背街后巷品质,哪能只是装路灯呢,这还远远不够。”谈及治理过程,陈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胡凯打开了话匣子,“如何利用好辖区2条共1600多米的背街后巷,光前期上会讨论就经历了10多次,老百姓的诉求值得我们精心打磨。”

深思熟虑源自对群众期盼的反复思量。“背街后巷位于街道的关键核心区域,如何平衡群众满意度与商业属性尤为重要。”胡凯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活化治理手段,在营造高品质环境空间的同时,实现连接市场环境、开发综合功能,形成常态长效,满足群众对于美好人居环境的向往。”

如何既满足群众实际需求,又布局符合城区发展的现代化节奏,是城市背街后巷治理的必答题。为了引导背街后巷健康合理发展、避免因主观意识先入为主导致的“过犹不及”,陈桥街道从“神经末梢处”入手,在“麻绳最细处”攻坚,常态化做好长效管理工作“绣花”之功。

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工作,建立起网格化日常巡查机制,及时对背街后巷治理中的短板弱项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行精准摸排,建立正负面清单,重点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同时,有机融合“红色物业金管家”等机制,充分发动“网格+邻里”力量,引导居民共同参与到卫生死角、乱贴乱画、生活及建筑垃圾堆放等人居环境问题的治理与解决中去,形成了“协同作战、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切实提升辖区内每一条背街后巷的“颜值”与品质,建成一条条“共治、共建、共享”的“最美回家路”。

“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用绣花的功夫实施精准治理”“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从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到精准实施提升治理,再到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微改造”,南通市崇川区下足“绣花”功夫,用心用情、严谨细致、精益求精,提升治理精细化水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陈逸夫、郭琦婧、凌云、张悦)

[编辑:张姮]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北方商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50   联系邮箱: 55 16 53 8@qq.com